新闻中心News Center

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【28圈】中国体育产业迎来新增长点,全民健身推动市场繁荣

时间: 2025-09-30 点击数:

在北京时间今天上午举行的2024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峰会上,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李华公布了最新数据:2023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.5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8%,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,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体育产业正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,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产业生态日趋完善

近年来,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》和《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有力支持,各级政府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,2023年全国新建改建体育公园、全民健身中心等设施超过2000个,社会足球场数量突破4万块,城乡“15分钟健身圈”覆盖率显著提升。

中国体育产业迎来新增长点,全民健身推动市场繁荣

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样引人注目,李华司长指出:“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68.2%,竞赛表演、健身休闲、体育培训等业态增长迅猛,特别是冰雪产业 after 北京冬奥会,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预计2024年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。”

消费升级带动市场扩容,新业态蓬勃发展

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,体育消费呈现多元化、个性化趋势,京东消费数据显示,2023年体育用品消费额同比增长23%,其中智能健身器材、户外运动装备、专业运动服饰等品类增长最为显著,瑜伽垫、跑步机等家用健身器材销量较2019年增长3倍以上,反映出居家健身已成为新常态。

体育与文旅、教育、医疗等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,浙江莫干山打造的体育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;贵州黔西南依托山地资源开展徒步、攀岩、漂流等项目,带动当地就业超过10万人;北京、上海等地涌现出一批体育综合体,集赛事观赏、健身培训、休闲娱乐于一体,成为城市消费新地标。

数字技术的赋能同样不可忽视,Keep、悦跑圈等运动APP用户数量突破4亿,线上健身课程、云端赛事、体育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方兴未艾,杭州某科技公司开发的智能篮球,能够记录运动轨迹、分析投篮姿势,产品畅销海外市场,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。

赛事经济效应显著,职业联赛商业价值提升

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峰会上分享了一组数据:2023年CBA联赛现场观赛人数超过200万人次,创历史新高;联赛媒体版权收入较五年前增长3倍;赞助商数量达到30家,包括多家世界500强企业。“职业体育赛事的商业开发空间巨大,我们需要打造更具影响力的IP赛事,完善青训体系,提升竞技水平,让赛事产品更精彩、更吸引人。”

马拉松经济同样表现亮眼,中国田径协会统计显示,2023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超过1000场,参赛人次突破500万,直接带动消费超过400亿元,厦门、无锡、武汉等城市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显著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旅游收入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小众运动正在快速崛起,飞盘、腰旗橄榄球、桨板、攀岩等新兴项目在年轻人中广泛流行,相关装备销售和场地服务需求激增,北京某飞盘俱乐部创始人告诉记者:“我们的会员数量从2021年的200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人,每周组织10多场活动,仍然供不应求。”

资本市场活跃,创新创业热情高涨

体育产业投融资市场持续升温,2023年,体育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56起,披露金额超过180亿元,健身休闲、体育培训、智能硬件等领域最受资本青睐,某知名运动科技企业完成E轮融资,估值突破100亿元,计划明年赴港上市。

上市公司业绩同样喜人,安踏体育2023年营收突破600亿元,净利润增长超过20%;李宁公司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;舒华体育、英派斯等健身器材企业出口额创新高,证券公司分析师指出:“体育产业板块已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,随着全民健身意识提升和消费升级,相关企业有望获得更高估值。”

创新创业活力迸发,全国各类体育产业园区超过100家,入驻企业超1万家,上海杨浦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出多家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产品涵盖运动康复、体能训练、赛事运营等多个领域,退役运动员创业成为新现象,体操奥运冠军陈一冰创建的体育培训公司已在全国开设50家分支机构。

区域特色逐步显现,国际化步伐加快

各地区依托资源禀赋,发展特色体育产业,吉林省聚焦冰雪产业,建设了多个滑雪度假区,冰雕雪雕 tourism 吸引大量游客;海南省大力发展水上运动和沙滩运动,冲浪、潜水、帆船等项目蓬勃发展;青海省则依托高原地理优势,打造自行车、徒步等户外运动天堂。

中国体育品牌国际化取得突破,安踏收购亚玛芬体育后,旗下始祖鸟、萨洛蒙等品牌在全球市场知名度大幅提升;李宁在国际时装周上的亮相引发关注,产品设计受到海外消费者青睐;红双喜乒乓球器材成为国际乒联官方指定用品,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。

中国体育产业迎来新增长点,全民健身推动市场繁荣

国际体育组织合作日益紧密,成功举办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、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后,中国又获得了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、2027年亚洲冬季运动会等赛事举办权,北京成为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过冬奥会的“双奥之城”,赛事运营经验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。

挑战与机遇并存,未来发展空间广阔

尽管成绩显著,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,体育产业结构仍需优化,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比偏高,服务业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;体育场馆运营效率不高28圈官方网站,部分设施利用率低于50%28圈中国;体育人才存在缺口,特别是复合型管理人才、专业教练员、赛事运营人员供不应求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体育科学研究员王教授认为:“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还有提升空间,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,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,完善体育产业统计监测体系,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。”

展望未来,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,体育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群众体育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,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将更加深入,科技创新将为体育产业注入新动能,中国有望在2035年成为世界体育产业的重要一极。

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,更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,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,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,体育产业必将展现更大作为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独特力量。